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20220057号提案答复的函

时间:2022-06-24 17:27 来源:本网
【字体: 分享到:

粤农农函〔2022〕670号

民盟广东省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提案》(第20220057号)收悉。经综合省财政厅、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及省农科院等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你们提出的加快推进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代表性和前瞻性,对维护北部山区可持续发展和全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农业绿色发展,北部生态发展区尤因其生态人文资源丰富、气候资源独特、成本优势突出以及交通设施日益完善等特点,生态农业发展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一、加强顶层设计

  2019年3月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在资源保护、产地环境、农业生态系统、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贯彻落实的主要举措并细化工作目标任务。2022年4月修订印发《广东省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完善碳普惠制自愿减排交易体系,并将对农林业碳汇碳普惠方法学进行修订,从而实现农林业碳汇的资源化利用,截至2022年3月底,碳普惠核证减排备案累计签发191万吨,提供资金3931万元,其中来源于贫困地区林业碳普惠减排量118万吨,为乡村振兴地区、民族地区及重点革命老区苏区提供资金2467万元,为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实现提供了可行路径。推动印发《广东省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若干措施》,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目前正在征求地市和各部门意见)。推动出台《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设立“农业数字化”专章,支持智慧农业发展;制订《广东省标准化条例》并于2020年10月1日施行,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为推动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发布《广东省实施标准化战略专项资金管理细则》,支持企事业单位主导和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发布《杉木丰产林培育技术规程》(DB44/T778-2021)、《大口黑鲈养殖技术规范》(DB44/T 2300-2021)、《蓝银叶金合欢栽培技术规程》(DB44/T 2343-2021)等60项地方标准。

  二、推进标准化建设,助推生态农业提质增效

  (一)强化标准示范引领。成立广东省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D/TC9)、广东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D/TC48),集合行业专家人才,为生态农业的标准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出台广东丝苗米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等文件,制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强化技术推广,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持续开展标准化试点建设。根据北部生态发展区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以及特色优势产业格局,建设岭南果蔬、茶叶、水稻、南药、禽畜和水产等26个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开展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生态农业体系研究和标准研制,总结提炼经验并辐射推广。启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遴选工作,做好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开展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东源县、恩平县、德庆县已列入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

  (三)积极谋划开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2021年,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由厅长担任组长的“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协调指导组及7个工作小组,研究制定实施“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工作方案,遴选专家组建“三品一标”提升行动专家指导服务团队。行动自开展以来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绩,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推进品种培优,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科技创新实力全国领先,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1.3%;二是加快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品质提升,构建农产品品质核心指标体系,农产品产地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绿色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农业资源得到进一步保护。截至 2021 年底,粤北生态发展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登记)总数分别为:韶关45个、河源53个、梅州95个、清远56个、云浮56个。三是进一步建设“12221”市场体系,助力“粤字号”品牌唱响全国,走向全球,帮助农户增收致富,助推特色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全省共遴选 2266 个“粤字号”农业品牌,其中韶关市 233 个、河源市 104 个、梅州市 217 个、清远市 101 个、云浮市 43 个;认定 104 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其中韶关市 10 个、河源市8 个、梅州市 11 个、清远市 9 个、云浮市 7 个。安排财政资金6000万元支持10个县(市、区)开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试点,其中北部生态发展区4个、资金2400万元。

  三、积极依托科研院校力量,加大技术支持

  一是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建设。二是省农科院等组建全产业链专家服务团,为北部生态发展区稻米、茶叶、食用菌、水产等生态农业主导产业提供科技支撑,打造北部生态发展区科技支撑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三搭建智慧农业数字化平台,以满足粤北地区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需求为目标,以粤北特色主导农业产业科学数据为核心,以现有农业产业园和科技园区为依托,科研院所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为产业园提供园区规划、基础建设、技术支持等服务。四是搭建适宜粤北丘陵地区的智慧农业示范性平台,聚焦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研究领域,开展精准感知、农产品安全溯源、农业信息服务等研究工作,形成较为完善的全产业链智慧农业技术集成应用,推动粤北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

  四、推进生态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积极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和产业优势,构建了国家、省、市三级农业产业园梯次发展格局,实现了主要农业县、主导产业和主要特色品种全覆盖。2017年以来我厅共补助56.5亿元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粤北5市建设了101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资金占全省比重高达 35%。争取中央财政资金4.4亿元创建6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资金已到位3.8亿元。二是2018年以来,争取中央财政资金约1.8亿元支持北部生态发展区5个市创建2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争取中央财政资金约3.6亿元支持韶关、梅州市申报创建金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集群、清远市申报创建黄羽鸡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集群、云浮申报创建丝苗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集群。三支持北部生态发展区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截至2021年底,北部生态发展区5个市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85家,占全省比重达30%。四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通过支付宝、飞猪旅行等平台,支持粤北地区广泛深度拓展“农村+”新业态,推进产业数字化,为乡村休闲旅游园区拓宽营销渠道。并为省内各类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经营主体向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争取“十四五”期间提供50亿元意向性贷款信用额度。截至目前,粤北五市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7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1个;累计创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3个、示范镇68个、示范点133个。2021年粤北5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633个,接待游客2928万人次,营业收入40亿元。

  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深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积极做好相关财政保障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22年省财政预算安排农林水、自然资源及其他相关支出 642.6亿元,增长5.4%。其中,安排广东省财政厅83.16 亿元,聚焦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疫病防控、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机械化等。此外,2022 年,省财政专项支持推进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和绿色产业发展。比如,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安排 83.6 亿元,支持生态地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安排 26.55 亿元用于落实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提标工作,将北部生态发展区省级以上公益林效益补偿平均标准提高至44元/亩;安排2亿元,对省内重点流域实施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出台支持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一揽子财政政策,加强生态补偿和产业引导,鼓励北部生态发展区引进重大产业项目。

  (二)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2019 年起我省开始推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省级已将生态农业发展相关工作资金纳入统筹整合范围。2022 年省财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 328 亿元,由市县统筹实施达到 272 亿元、占比超过八成,目前已下达 218 亿元。根据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有关要求,市县在完成省级下达的涉农领域考核任务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相机施策、自主安排,统筹省级涉农资金用于生态农业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等薄弱环节。

  近年来,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度不够高、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低、产业链不完整、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业经营主体实力总体不强、科技支撑度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六、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

  到2025年,初步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科学可操作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及核算结果应用机制,逐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政策制度,初步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考核机制,生态茶农“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省级相关部门加强对北部生态发展区的业务指导,压实市县主体责任,建立资源资源调查监测机制,摸清生态产品底数,积极探索北江等重点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围绕国家和省的重点工作谋划一批生态农业发展项目。强化省级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将财政支持、金融服务、生态补偿等扶持政策在农业产业产业发展中落实落地。引导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加快推动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鼓励粤北地区各级政府设立生态农业发展基金,并积极与省产业发展基金、创新创业基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等政策性基金对接,按市场化原则开展投资合作。

  七、加快科技赋能,推动智慧型生态农业发展

  (一)大力发展数字农业。一是截至2021年底,粤北地区累计新建5G基站1.37万座、4G基站6.35万座,光纤接入用户数453.6万户,100M以上光纤用户数435.2万户,农村光纤接入用户169.1万户,农村100M以上光纤用户数153.8万户,农村光纤入户率101.1%,农村百兆用户占比90.9%。下一步将继续协调省电信运营企业加快推进粤北地区5G、4G、光纤网络建设,为粤北地区发展智慧农业提供良好的网络基础。二是围绕广东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行动计划的“三个创建,八个培育”的总体目标,结合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农村数字经济。以发展数字平台经济建设线上大卖场,发挥数字农业示范载体引领作用,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增强田头预冷保鲜数字化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等举措完善现代农产品生产流通体系,提高乡村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数字化水平,提升数据支撑、分析研判和调控引导能力;营造农业农村电商人才创业创新氛围、打造数字农业建设项目和数字农业农村试点,构建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体系,提升农业农村数字化水平。

  (二)加快推进研发创新团队和平台建设。一是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精准农业、农业区块链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建设,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消费的全生命周期监控,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产品防伪,与生产过程溯源。同时,把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知识图谱等技术应用到传统农业中去,形成“云计算+农业”“物联网+农业”“区块链+农业”“知识图谱+农业”的新型解决方案,积极发挥“智慧监管”作用,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能力,安全标准更高,以“工业化”思想为农业发展提供出路。二是继续推进院地企合作,加快构建绿色生态种养、投入品减量与高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生态系统碳汇提升等技术支撑体系,协同推进温室气体减排、耕地质量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全面提升农业对气候变化韧性,提升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发挥全产业链专家服务团作用,为北部生态发展区稻米、食用菌、水产等生态农业主导产业提供科技支撑。三是推进岭南现代农业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形成广州核心实验室以及深圳、茂名、肇庆、云浮、河源5个分中心的“一主五辅”建设模式。推进建成5大板块,其中包括“智慧农业”板块和“生态循环与绿色农业”板块创新集群实验室,为我省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落实低碳发展理念,稳步推进碳普惠工作。一是组织农业相关碳普惠方法学可行性研究,如通过将可进一步推动全省包括北部生态发展区等地区农业领域低碳发展。二是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各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加强省农科院低碳农业与碳中和研究中心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强化农业农村污染源头减量与防控,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高农田土壤固碳能力,实施农村可再生能源抵扣,建立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

  八、进一步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产、供、销、储、运、旅等一体的完整生态农业产业链

  (一)延伸产业链。一是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的资源禀赋,全产业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在原有一产种养优势基础上,推动产业链向精深加工、数字农业、绿色农业等方向进一步拓展,促进全产业链提质增效、整体提升。全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力争“十四五”时期继续选优创建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市(县)级农业产业强镇和产值超过 10 亿元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在2018-2020年第一轮161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基础上开展第二轮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2021-2022年再安排建设12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总数达到288个,实现优势产业跨县集群、农业县(市、区)、主要特色品种产业园全覆盖,打造一批有国内外竞争力的优势产区(带),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激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二是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增添文化要素,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休闲农业,鼓励和指导北部生态发展区充分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以生态农业为基、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农耕文化为魂,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培育乡村文化与民俗风情为一体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新业态,打造生态产品转化的独特卖点。丰富休闲农业产品体系,发掘特色农业节庆活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乡土文化和手工艺,促进粤北山区特色化的生态休闲农业与客家文化乡村、民族文化村寨、苏区红色文化乡村融合发展。三是做优做强生态林业,推动林业特色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打造林业产业集群。优化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布局,创建一批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广东特色林业产业发展基地、省级以上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等。

  (二)拓展价值链。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与品牌宣传。立足本地区优势,广泛邀约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参与,科学筹划本地区产业未来发展布局,找准未来发展方向。继续强化品牌建设,依托行业展会、网红直播、媒体推介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本地区特色产品、特色资源,建立生态农业产品品牌推广体系,以品牌建设带动生态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和产业增值。

  (三)优化供应链。一是围绕“保供固安全 振兴畅循环”核心理念,同步抓好粮食生产与种业提升两个重点。对耕地实行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整治耕地撂荒,推进恢复和新增耕地并强化引导种植结构调整,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生产。在“打好种业发翻身仗”方面做好文章,筹划建立地方特色品种种质基因库,加大优良品种的培育推广力度,为加工端、流通端与营销端供应更优质的产品。下一步,我厅将支持药用资源种质库(圃)建设和南药新品种选育攻关,选育推广一批道地药材优良新品种,助力云浮、韶关、河源等北部生态区发展中医药康养产业。二是推进绿色优质农产品高质量发展。结合北部生态发展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联合科研单位和企业,加快推动特色农产品和农业生态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稳步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批知名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品牌。

  (四)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新型经营体系。北部生态发展区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实力较弱,我们将通过发展多元化的规模经营模式进一步培育经营主体,重视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积极建立工商资本与当地村民合作共赢的利益分配机会,共同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乡村振兴。改变过去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模式,推动城乡要素双向合理流动,引导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向农村,推动龙头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培育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拓展农村产权交易品种,建设产权交易配套服务体系。

  九、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建设,带动生态农业提质增效 

  一是发挥好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技术支撑作用,支撑标准体系研究和重点领域标准研制,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业标准体系。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主导和参与各级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科研成果和成熟技术转化为标准,增强标准服务供给能力。二是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贯彻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工作部署,构建以产品为主线、质量控制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以丝苗米、荔枝、鸡蛋和乌鳢等产品为重点,因地制宜集成一批先进适用的标准综合体,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与应用推广平台,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能力。三是在生态农业领域开展标准化试点建设,培育以标准化带动产业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示范典型,加快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农业发展。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你们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2022年6月23日

  (联系人及电话:刘娟,020-3728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