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乡村振兴

数字化赋能助力广东农业,从“靠天吃饭”转为“看天管理”

新技术上云,新农人下地

时间:2023-04-04 14:40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分享到:

adbb0c64-197f-48df-b0e3-89a06ebc1848.jpg

无人旋耕机出动,在风雨中作业,农机工程师在办公室用手机就能远程操控。南方日报记者 王俊涛 摄

  清明时节,广东迎来新一轮强降水。在佛山市南山镇万亩智慧农业园,冬小麦赶在雨季来临前抢收,遇上倒伏的作物,收割机能智能调节收割嘴位置。

  颗粒归仓后,无人旋耕机出动,在风雨中来回奔波,而“95后”农机工程师邹伟炎只需要动动手机就能远程操控。

  在这里,天气、降水等状况得以提前监测或预警,关于农田面积、松软度等数据也被提前采集,再通过云端的数字化模型,为收割机、无人旋耕机提供自动地图导航并精准规划路线。未来,新农人坐在办公室就能遥控无人耕地、无人插秧、无人收割,让农业生产“风雨无阻”,推动耕种管收全流程向着少人化、无人化管理升级。

  这是一场青春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从“外出逐梦”到“回乡筑梦”,越来越多满怀抱负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将新理念、新技术实践于田间地头,把智能设备与智慧农业相结合。在他们身后,乡村振兴正展现出勃勃生机。

  像打游戏一样完成农活

  邹伟炎大学专业是汽车服务工程。出于对农业机械的熟悉和兴趣,他一直以农机服务为主要学习方向,毕业论文也是以农业机械为主题。

  与课堂上学习不同的是,邹伟炎现在并不需要自己驾驶农机,他的一个任务是在无人农机测试阶段,排查农机在耕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在办公室也能监测作业情况,邹伟炎还是常常站在田边看耕地效果,比如田地边边角角有没有彻底耕到,旋耕机的犁有没有损坏。

  数据源源不断地汇总起来,万亩智慧农业园逐步对每块农田都进行了精准测绘和数据采集,并通过5G设备、卫星监测等技术将农机与云端操控系统连接。有了这些数据,在手机上只要点“开始”按键就可以启动农机。

  在百公里外的江门台山,农田平整完毕。站在田埂边,“飞手”李国华操作着类似游戏手柄的遥控器,无人机呼呼飞着。从播种到施肥再到农药喷洒,原本3个人3天的活儿,李国华就像打游戏一样,不到1天就完成了。

已编辑图片

大疆农业用无人机进行果树飞防作业。受访者供图

  1997年出生的李国华,4年前大学毕业就回到了老家,加入到极飞科技“飞手”队伍中来。应用智能化设备,成为他回来的最大底气——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小时候在家收割稻子,赶上七八月台风天,“为了抢收几天几夜没睡觉,腰都直不起来”。

  现在,他对农业生产的畅想远远不止于此,“希望农业可以实现全自动化,坐在电脑前就能完成,农民也不用下田风吹日晒”。

  不只是在种植业,养殖业也多了年轻人面孔。

  “砰、砰、砰、砰……”粉扑扑的小猪崽欢蹦乱跳,在越秀农牧花都基地,生产管理部“95后”中级技术员刘世莲逮住一只,把它贴在自己胸口感受猪崽心跳。“猪的心率比人的快,特别可爱!”她说。

  刘世莲和众多硕博研究生一起做同事,在实验室负责微生物检测、饲料配方研制、防疫方案等研究,养殖员也可以坐办公室用电脑办公。“传统的养猪模式要经常肩扛饲料,推着小车喂食,而现在都是自动输送,我们可以集中精力做好护理。”在刘世莲看来,这是一份既有科技前沿感,又能收获体面感的工作。

已编辑图片

越秀农牧花都基地养殖实现智慧化管理。受访者供图

  曾经,离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是很多农村大学生的梦想。如今,看准农业生产向科技化、现代化转变机会,不少像李国华这样的大学生,毕业后重新回到田间地头,成为一名“新农人”。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1220万人。2022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91.1%的受访青年明确表示愿意用所学回报家乡,70.9%的受访青年觉得乡村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提高了。

  像工业流水线一样生产

  穿好防尘服,戴好头帽、鞋套,经过风淋室,记者走进了位于深圳的富士康源康植物工厂。在10多层种植架上,上百种蔬菜郁郁葱葱。

  这里就像富士康的车间流水线一样生产蔬菜。植物工厂采用营养液栽种培育,每种蔬菜所需的营养元素不同,营养液的成分和配比很重要。“光、温、水、肥、气”,传统农业中的五大元素,在植物工厂中都成为了一个个可以调控的数据。

  原本多应用于工业检测领域的AI视觉技术也引入到农业。摄像头将发芽盘拍照后,对图片影像处理,进而撷取发芽形态轮廓,自动计算出发芽率和不良幼苗定位。智能化的机械手臂可以适时移除不良幼苗。

  这代表着一个未来农业生产的新图景:通过创新运用光生物LED植物照明、垂直立体种植、植物营养与作物栽培、环境控制与机械设计等高新技术,破解了传统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和土地资源紧缺等难题。

  事实上,广东山地多、平地少,农业土地资源稀缺。向空间延伸,在有限土地上实现更大产能,成为农业发展新趋势。

  农业生产“上楼”,带来的不只是效率提高,对养殖业来说,还有担心安全。2019年,非洲猪瘟肆虐,不少传统养猪产业大伤元气,在此背景之下,作为“菜篮子”的重要保障工程,越秀农牧开始兴建花都基地,并于今年3月投产。整个基地养猪楼有4栋,每栋高9层,存栏量可达18万头。

  在这里,每栋养猪大楼各成一个智慧养殖单元,育肥、配种、怀孕、分娩、断奶等各个环节都在楼内智慧化管理,使生猪基本不暴露在外部环境中;通过AI摄像头,任何外来入侵的“活体”动物或区域违规行为,都被“火眼金睛”的AI警报系统拒之门外,甚至是一只过街老鼠,也插翅难进,这大大降低了生猪养殖的生物安全风险。

  饲料则通过全封闭管道,输送到各个楼层,而每一个猪舍,又配备了全自动智能饲喂系统,可以对每头猪精准投喂,还可以根据“饲养曲线”提示每次加料数量,做到个性化养殖。

  以往,传统养猪场多远离市区,提起要建养猪场,周边居民避之唯恐不及,但在花都基地,卫生环境和都市写字楼区域无异,闻不到养殖业特有的异味,基地门口就是当地居民区。“这可能是目前广州离市区最近的养猪场。”越秀农牧食品花都项目公司综合部经理王戌瑞用手指了指基地门口,京广铁路、许广高速等交通要道近在咫尺:“距离这么近,以前想都不敢想。”

  从靠天吃饭到靠数据生产

  伴随着精细化作业,农业对数字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高涨。数字基础设施正成为乡村振兴新的“高速公路”,5G、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与农业领域深入融合,数字化手段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确定性。

  在全省规模最大的无人农场——河源东源县万绿5G智慧无人农场,通过千兆宽带,可以远程操纵无人机巡航,无人机光谱采集功能对稻田灌溉、作物生长和病虫害等高清图片的采集,能够实时传送到系统后端,系统便会快速对作物进行实时智能分析,为下一步种植计划提供决策依据。

  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数据也成为农业新的“养分”。无人机飞上一圈,通过多光谱成像技术识别作物长势,就可以给农作物评分。开春以来,大疆农业工程师王威大半时间奔走在粤西、赣南等地指导果农使用最新技术,借助数据模型为果园开“处方”。

  王威举例说,通过无人机自动巡田作业,影像实时上传至云端,及时发现田间缺苗、杂草、倒伏等异常情况;利用 Al识别可完成作物出苗等分析,从而安排施肥与树木栽移工作;还可以预估果园产量,帮助农户在采购谈判中更主动,“未来农业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一人轻松管理千亩农田也不是难事”。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无人机系统研究院院长何雄奎对此分析说,过去农民都是“靠天吃饭”,没有搜集数据的习惯,而随着数字农业的逐步提升,系统可以自动记录区域内作物的生产情况,乃至周边的气候、水文等状况,有了大数据支持,精准农业将成为现实,应对风险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近几年来,极端天气频频上演,监管部门也在着力通过提升农业数字化建设助力防灾减灾工作。省农业农村厅一方面推进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预警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打造“广东省农业有害生物数字平台”,提高了病虫预报准确率和覆盖率;另一方面以“数字+农业技术”推广为抓手,打造“粤农技”数字农技平台,将良种良法、先进适用技术及装备、农技服务向基层延伸。

  目前广东明确,省级财政资金不少于6%用于数字农业。接下来,省农业农村厅还将与省气象局联手,通过信息数据共享交互,探索“农业+气象”新模式,助力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转变为“看天管理”,让粮食生产更有保障,“饭碗”端得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