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要闻

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五年基本建成

时间:2004-05-17 00:00 来源:
字体 分享到:

为探索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路子,促进我省农业现代化,1998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珠江三角洲创办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999年,省政府批准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实施方案》,明确要求“五年全面建成”。分布在珠江三角洲9市15县(市、区)27镇的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分为水稻、蔬菜、水果、花卉、畜牧、水产、科技发展和农产品流通八大类型,总占地面积9300多公顷。从1999年开始投资建设,经过5年的努力,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基本达到“五高六化”要求,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发挥了积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为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探索了路子,创造了经验。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基本实现了农田标准化、农业机械化。

5年来,示范区累计投资36.3亿元,完成动工项目824个,使区内的山、水、田、林、路得到了全面的治理,农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目前已建设高标准农田27万亩,修建硬底化渠道507.3公里,修筑机耕路2010.8公里,安装农业设施面积10.3万亩,建设厂房(库)137万平方米,基本达到田块成方、路桥配套、水利设施完善,旱能灌、涝能排,方便农机作业的要求。水稻功能区基本实现了耕作、育秧、种植、收割和烘干等全程机械化,花卉、蔬菜、果树等功能区普遍应用各种先进栽培设施,连栋温室大棚、遮阳网保护设施,露地自动喷灌。如深圳市示范区从美国引进的可自动监控温度、湿度、氧气、肥浓度和pH值的自动水肥调控系统,是蔬菜设施栽培中全省最先进的肥水管理系统。

(二)广泛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经济效益明显。

以种养为主的示范区,五年间共引进新品种1278个,审定104个,认定33个。省农业现代化科技示范区五年来已获得科研成果184个,育成新品种、新组合96个,研究新技术38项,开发新产品208个,申请发明专利32个,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90%,成为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器。惠州示范区引进台湾大叶金钩优良韭黄品种,比原有常规品种可亩增加韭黄120公斤,计划扩大种植面积1000亩。广州花都功能区从国外引进的9个红掌新品种经筛选后,适宜南方生长的品种花期达3-4个月,正进行大规模示范生产。各示范区十分注重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好的农业品牌。目前,十大示范区有注册商标37个,授权专利46个,通过ISO9000系列认证17个,制定市级以上行业标准57个,无公害食品认证31个,绿色食品认证27个。广州从玉菜菜业的“从玉菜心、毛豆”、东升农场的“东升牌”菜心等产品畅销国际市场。深圳“晨光牛奶”、“光明斯格猪”、“光明鸽”、东莞“绿色世界”、中山“古镇园艺苗木”等品牌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信息技术在示范区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中山市开通了“视聆通”农业信息网,实现农民“网上耕耘”、“网上交易”。顺德市陈村花卉世界在原有网站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扩充,现已建成花卉信息网,提供的网上商务功能和在线政策咨询服务,使“陈村花卉世界”声名远扬。

由于广泛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区经济效益明显,五年来,新增产值23.18亿元,平均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达80%以上。

(三)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社会效益增强,农民收入增加。

十大示范区建设以来,通过示范、辐射、带动周边1019个乡镇,使受益农户达150.3万户,受益面积约126.7万亩,大大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如广东省农业现代化科技示范区共推广新品种126个,新技术38项,推广面积达l2430万亩,其中选育的水稻良种在全省推广面积1800多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53%;选育出的花生、甘薯良种推广面积占全省种植面积的60%;瓜类占全省的60%。顺德市陈村镇在示范区带动下,“一花带来百业兴”,全镇花卉种植面积增加到2万多亩,构筑了庞大的产业群,花卉销售增长50%,带动周边11个镇4.5万亩1万多户农民种植花卉,也带动了房地产、旅游、饮食、运输等二、三产业的发展。珠海斗门示范区辐射带动20个镇、水产养殖面积20多万亩,并由此带动兴办了一批如水产养殖、加工、销售服务的企业,示范区内农民人均收入达9320元,比斗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78.4%。广州市示范区的从玉菜场,与周边4个乡镇50多个村4500户农民签订3万亩蔬菜产销协议,培训农户2.8万人次,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500元增加到4000多元。据统计,去年深圳、东莞、佛山示范区内农民人均收入都超万元,其余也达5400元以上。

在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带动下,部分市还建立了自己的示范区,如广州市建设了10个市属示范区,中山市建设了3个市属示范区。五年来,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培训干部、技术人员21万人次。仅省农业现代化科技示范区五年来共接待参观者10万人次,培训各类人员累计2万人次,已成为国家、省、市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华南师大附中校外创新基地,广东电视台《摇钱树》节目拍摄基地。中山市示范区成为国家农业现代示范项目,肇庆示范区高要功能区成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省农业现代化科技示范区和深圳示范区被列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二、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一)探索出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路子。

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要求土地集中连片,这就必须十分注意处理好示范区建设与农民的承包土地收益关系。在做法上,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集体将示范区内的土地集中整治后出租,每年租金所得按农民承包土地面积返还。如中山市古镇示范区,通过对原农民承包的土地集中进行整治后,出租给经营者,每亩租金提高约600元,全部返还给原土地承包者。二是示范区内农民承包的土地关系不变,农民按示范区规划统一整治,由土地承包者按规划项目要求自己经营或出租。如新会的沙堆、博罗的石湾以及斗门区等示范区,都采取这种办法。三是农户将承包地出租,由示范区统一进行整治建设。这三种办法体现了在确保农户承包权和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经营权和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不但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和稳定了家庭承包经营体制,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土地的合理流转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创造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投资机制。

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除省、市、县、镇各级政府尽可能从本级财政中安排一定资金外,各示范区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实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和“投资业主制”的投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进行招商引资。据统计,5年来十大示范区共投入资金36.3亿元,其中各级政府投入9.25亿元,占26.9%;各种所有制企业投资22.73亿元,占62.6%;农民自筹资金投入3.8亿元,占10.5%。顺德陈村花卉世界是实行投资业主制搞建设的典范。陈村镇政府投入主要用于修筑道路、环境绿化、信息网络、服务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吸引了280多家海内外花卉企业进驻经营,其中海外占30%,外省占30%,省内占40%,投资者有来自美国、荷兰、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法国、菲律宾等国家、地区和国内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引入资金达5.5亿元人民币。

(三)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各示范区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种专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供配套服务,推进以“公司十基地十农户”或“专业协会十基地十农户”等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既确立了投资经营主体,提升了现代化建设水平,又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江门示范区建立了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把原来分散经营、各自为政的水产养殖企业和服务大户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相对规范的服务网络,为当地一万多水产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田头服务。珠海斗门区建立了农产品流通协会,拥有水产运输车375辆、活水船100多艘,专业流通商户423户,为示范区乃至斗门全区的水产品销售发挥了巨大作用,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经营。广州从玉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东升农场有限公司等5家省农业龙头企业成为现代化示范区投资建设主体,示范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亚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水平。

(四)实施企业化管理,创新了管理机制。

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但要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农业,而且要用现代手段管理农业,使农业的科学技术形成生产力,并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各示范区注重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创新了管理体制及管理手段,一是建设项目论证把关。各示范区建设项目,大部分都聘请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市农科所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对引进项目进行论证把关,选择发展能够真正适应市场需求、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二是对工程项目和资金管理实施监管,有些示范区由造价咨询机构编制预算,通过造价评审部门的评审,采用工程招投标监理制,确保项目建设的高质量。如广州市示范区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坚持地方和项目实施单位的资金必须先行到位,区、县级市财政落实配套资金后,出具划拨资金证明及将划拨资金的有关凭证复印件,送市财政局验资确认后,再办理广州市本级财政拨付资金的手续。三是实行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电算化,将农村集体资产、集体财务、土地承包、项目合同、计划生育、财务公开等一并纳入计算机系统管理,提高了示范区农村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水平。

 

                             二○○四年五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