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业科技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时间:2003-11-07 00:00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分享到:
近年来,我厅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以省人大《关于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议案》为契机,以抓好动植物良种和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增强农技推广体系活力、加强农业教育与农民科技培训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全面提升农业整体素质,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升了农业竞争力,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以实施人大议案为契机,加强省市县乡(镇)推广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骨干力量。农技推广体系承担着把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应用于生产实践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我省基本建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据统计,全省现有县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876个,推广人员33858人,乡镇级推广机构6650个,推广人员23613人。但是,现有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伴随对计划经济和传统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形成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也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新形势的问题。2000年,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议案》,我厅以办理议案为契机提出了“稳定公益型,放开经营型,建立区域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新思路,即在全省建立19个省级区域性良种中心、50个县级良种推广分中心、100个区域性乡镇良种推广中心站和1000户示范推广联系农户,在这些中心(站)的基础上建立全省农业科技教育信息网,以此构建全省农业科技推广、农民教育培训的骨干网络。这种以区域性为主,抓重点,分层次建设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做法,能有效地配置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提高效率,抓出成效,受到省人大省政府的肯定,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用于议案办理,这是历史性突破,也是全国首创。国家农业部有关部门领导到广东考察时,对我省农技推广体系创新的思路和措施给了很高评价,并在我省汕头市召开座谈会进行研讨。目前全省已建立16个地市级区域性农业试验中心(其中农业11个,林业3个,水产2个),县、镇级分中心也在按计划建设中。同时我厅还制定有关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开展农业科技普及服务,逐步推动形成公益性与经营性分离,政府承办与国家扶持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二)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夯实科教兴农的基础,促进农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是落实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基础。多年来,我厅一直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紧抓不放,采取积极措施,从多方面推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一是认真贯彻落实1997年省府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加快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的意见,坚持不懈抓好“绿证”培训工作。截止2003年7月底止,全省各级财政共投入绿证专项培训经费2921万元,建立绿证培训实习基地1160个,举办各类培训班28528期(次),培训人数112万人,获证人数19.431万人。二是按照农业部、财政部、团中央的工作部署,有计划地开展“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三年来,我省有19个县(市、区)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据统计,目前全省共落实配套资金568.2万元,编印教材117种,建立实习基地226个,举办培训班542班次,培训青年农民5万多名,其中近4万名获取证书,推广新技术144项(次)。大多数学员靠科技发展生产,靠信息从事经营,靠法律保护自己,成为当地种植、养殖、加工专业大户和科技致富典型。三是按照人大议案要求,在教育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与华农大、佛山科技大学共同组织,举办面向农村、农业系统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以此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普及人员科技文化水平,增强农业科技推广普及能力。据初步统计,全省有1700多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报名参加了学习;四是与华农大、省卫星电台联合开办了《农科新天地》卫星电台广播节目,通过电波入户的形式向千百万农民宣传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介绍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同时配套在华农大开设了两条专家热线,接受农民电话咨询,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李容根副省长在全省农业科技大会上专门给予表扬。五是指导农校发挥农业科技普及功能。去年,全省农校共举办农村干部和农民技术人员农科知识的培训班58期(次),培训人数5650人(次)。
(三)大力推广良种和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近年来,我省农产品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市场竞争加剧,“大路货” 产品质次价廉,农业增产,但农民不增收或收入增长缓慢。针对这种情况,我厅提出要通过调整结构,以“种子工程”、 “丰收计划”、“跨越计划”、“948”、“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一乡一品”等为重点,采取积极措施,狠抓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已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去年,全省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3%,其中优质水稻播种面积2395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70%;经济作物良种覆盖率达73%,其中甘蔗达85%;畜牧业方面,良种猪覆盖率达95%以上,其中瘦肉型猪占生猪出栏40%以上;改良型优质黄羽肉鸡占全省家禽生产量的七成,加上白羽良种鸡,全省鸡的良种覆盖率已达85%,肉鸭良种覆盖率达80%;在良法推广普及方面,我厅针对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研究制定了“十五”期间《广东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以此指导全省农业主管部门和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机构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工作。据统计,去年全省水稻抛秧面积达2400万亩,占水稻面积70%,位居全国首位,水稻综合防治面积2800万亩;甘蔗地膜覆盖技术已大面积应用;荔枝、龙眼、香蕉蔬菜等农产品的简易保鲜运输技术已普遍推广应用;推广秸秆氨化养牛技术11万多户,累计处理秸秆1219万吨,养牛423万头,养羊16万头;通过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全省通过验收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已达76个,年产值16亿元;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51家,产品136个。联合收割机拥有量增至3400台,谷物烘干机、埋草旋耕机等农机械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和推广。
(四)以“农业科技年”活动为突破,掀起农业科技推广新高潮。今年是全国农业科技活动年,根据农业部、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厅制定了《广东省农业科技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出广东省农业科技年活动要以实现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突出重点抓好良种和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组织实施“十百千万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工程”,即推广十项先进技术,在一百个农业镇实施,辐射一千个村,落实到一万个农业户或农业龙头企业,影响带动广大农户,全面提升我省农业科技含量,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各地按省的统一部署,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讲究实效的农业科技年活动,在广大农村初步形成了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水稻控释肥料一次性施肥技术”、“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荔枝无公害栽培技术”等一批重点的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工程项目已全面铺开,初见成效 。如水稻控释肥料一次性施肥技术上半年已在全省30个市、县进行了示范推广,共计面积12万亩,预计增产稻谷343.2万公斤,增加经济效益621.4万元。上半年批准和审定绿色食品40个,新增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0万亩,新增绿色食品产值7亿元。
同时,我厅组织广东省农展馆、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农业科技巡回展览。每年有重点地选择部分地市的县(区)、乡镇开展科技兴农巡展活动。到目前为止,已先后深入肇庆、韶关、梅州、深圳等15个地市的68个县(区)共计197个乡镇进行巡回展出,共展出195场次,举办农业技术讲座300场(次),参观受教育的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达70多万人(次),推广农业良种良法和农村适用技术1000多项,派发农科小册子及资料20多万册(份),直接、间接创造经济效益10多亿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普遍受到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欢迎,被誉为“科技兴农的大篷车”、“及时雨”。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总的来说,做为我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重要载体的乡镇农技机构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素质偏低、服务乏力、经费不足等问题,不适应新形势下“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要求,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的推广。
(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困难,对农民的科普工作任重道远。“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业科技电波入户工程”、“电波入户”和“科技下乡”等科普工作的实施,对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我省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据统计,2000年全省农村劳动力2789.9万人,初中文化以下的约占86.4%,其中全省从事农村牧副渔业的劳动力1572.07万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90.1%,高中文化程度的占8.7%,受过各种专业训练的仅占2.8%。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科技进步,制约农业经济发展,制约农村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尽快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刻不容缓、任重道远。
(三)农产品竞争力不强,推广普及良种良法工作仍需加强。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已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形成了一批具有广东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但是到目前为止,我省农技推广工作大多集中在传统的良种、良法推广上,一些品种虽然已经形成一定特色,但是,特色还不够突出,优势不明显,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叫的响的品牌不多。在推广良法方面,传统的种养技术比重过高,无公害农产品技术、标准化技术、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推广和普及率低。
三、今后工作设想
我国加入WTO后,我省农业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对新的严峻挑战。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步伐,是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今后我省农业科技推广应结合贯彻实施省人大《关于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议案》工作,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体制创新,发展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加大实施《关于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议案》工作力度,以“稳定公益型,放开经营型,建立区域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为思路,加快在全省建立19个省级区域性良种中心、50个县级良种推广分中心、100个区域性乡镇良种推广中心站和1000户示范推广联系农户的工作步伐,以此构建全省农业科技推广,农民教育培训的骨干网络。进一步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工作。
(二)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引导农民走科技致富道路。采取措施,按照科学合理、适应需求、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相衔接的原则和要求,努力建设全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和农业科技推广新体系。充分发挥和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互相衔接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制度。在重点抓好初等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农民高中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农业远程教育,建设一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着力组织实施好“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计划”、“农技电波入户计划”、“农科教结合百千万工程”。在“十五”期间实现如下目标: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至少接受一次实用技术培训,并掌握1-2项新的实用技术;培训绿证学员35万人,使持证农民达到50万人;培训青年农民25万人,基本达到每个村民小组有1名青年农民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培养农广校中专毕业生2万人;部分农民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培养和建立一支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从事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到“十五”期末,使我省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上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三)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以实施《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议案为契机,促进我省种植业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转变。促进畜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提高畜牧业现代化水平,确保畜产品质量和产品安全以及标准化生产,同时强化与种植业的结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科技含量,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增加投入,进一步发展农业科技推广事业。 一是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积极争取人大、财政的支持,同时千方百计拓宽投入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方资金进入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领域,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投入总量持续增长。二是进一步加大农民教育经费的投入。切实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才能促使良种良法的应用普及,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才能生产出科技含量高、优质、安全、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才能更好实现“科教兴农”战略。
二00三年十月二十八日